网站首页
|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下载
|
学前教育维普原创论文
|
学前教育万方原创论文
|
学前教育开题报告
|
学前教育免费论文
|
全站搜索
原创毕业论文
→
学前教育专业原创毕业论文
现成毕业论文范文
→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当前位置:
幼儿教育论文网
->
学前教育免费论文
-> 论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二)
论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二)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
/2/2
论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
倾向于放任、溺爱的教育方式也是和攻击行为相联系的。溺爱纵容会导致儿童的许多不良行为,因为对孩子的溺爱放任不仅使父母在管教孩子的不良言行方面缺乏约束力,也使孩子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促成不良行为的定型化。
2、专制型的教养、教育方式持专制态度的教养、教育往往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办事,而且用惩罚来强制执行。不许孩子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打骂或其他惩罚。有统计表明,有这种观点的家长约占20% 。
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首先会使孩子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失去安全感;失去归属感。使孩子学会粗鲁待人。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表现的情绪很不稳定;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意志力差;因逃避惩罚而养成说谎话的习惯。胆小、孤僻、
不合群、自卑感强。并逐渐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
有研究证明研究发现,问题儿童的妈妈们很少运用积极强化作为控制儿童行为的手段,单纯依赖压制性策略来对待察觉到的不恰当行为。这些过多的消极对待使儿童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而且儿童会逐渐对打骂等消极对待产生抵抗性,有意重复父母试图压抑的行为,因为这样可以成功的吸引成人的注意力。
3、纵容型的教养、教育方式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教养、教育方式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指导,孩子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而失去归属感。孩子会缺乏社会责任心;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探索行为。而且由于孩子没有什么成就,也就缺乏自尊感和胜任感。这样的孩子还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从小不懂得爱和关心,情感冷漠、自控能力差、意志薄弱、自以为是、任性、固执、自由散漫、社会适应能力差。
4、民主型的教养、教育方式
民主型的教养、教育方式是关心的,温和的,他们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独立活动的范围。孩子可以独立做出决定,但是必须在家长的同意下确定最终方案。民主的父母对子女爱而不惯,严而不苛,民主平等。
这种教养方式可以给孩子带来安全感,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能感受到爱和被爱,也学会怎样爱他人和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这样的孩子情绪稳定,感情丰富,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信,能与人和睦相处。无疑,这种教育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也是唯一值得推崇的。
从有关调查研究结果看,父母管教方式以说服教育为主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10.8%;采取打骂为主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高达27.84%;父母教育态度一致,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为11.62%,教育态度不一致,
一方护短的,则高达29.30%。可见父母的父母教育的一致性,作为正确教养态度的一个方面,对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十分重要。家长教养态度不一致,“当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出面干涉,袒护孩子”,会使孩子对于双方的要求无所适从,不知听从谁的教导,从而使家长的任何教导都失去作用,久而久之,便可能使其形成“多重行为”模式,在严厉的家长面前表现得听话、乖巧,而在袒护他的家长面前则表现得任性、放纵。这样将会严重的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会使儿童养成撒谎、虚伪、耍两面派等不良行为习惯。长此下去,则可能导致儿童成年后出现双重人格,易患精神分裂等疾病。
(三)家庭结构变化
表现在单亲家庭不断出现,家庭结构的稳定性正在动摇,再婚率不断上升,伴随而来的是家庭的解体与重构。有人曾对儿童的家庭结构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生活在不完整家庭中(双亲一方或双方由于死亡、离婚等原因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不在的家庭)的孩子,有心理健康问题者占13.8%,而完整家庭中有问题的孩子只占0.2%,充分说明健全完整的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良好的作用。而父母离异,家庭破裂,使儿童赖以生存的家庭乐园一下子被破坏。破裂的家庭结构使父母无力教育自己的孩子,给儿童带来了过分紧张的生活气氛和感情冲突。家庭缺乏温暖和关怀,致使他们失去了生活目标,容易形成变态心理和怪僻性格,如多疑、孤僻、冷漠、心神不定或神经质、心理变态及反社会行为。
(四)家长的期望有强烈的暗示和感染作用
从心理学来讲,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父母对子女的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研究表明:教育者的期望对受教育者有重大影响。因此,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望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儿童意志品质的锻炼,形成远大的抱负。
但是,这种期望必须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儿童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然就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关键。早期家庭教育对家长而言,过分溺爱将会阻碍幼儿的正常的心理发展,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教养方式指导幼儿教养行为,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心理。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方面来看,幼儿由于受自身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心理特征上往往表现为自信心差、成就感低、自卑怯弱,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养成不良的心理品质。对此,家长应发挥家庭教养的主观能动性,采取科学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
2.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对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幼儿往往好模仿、易受感染和暗示,早期家庭教育应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使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具体做法上,由于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很容易成为幼儿的模仿对象,父母乐观、自信,孩子则会变得活泼、开朗;父母暴躁紧张,孩子可能急躁焦虑。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谈举止、情感态度都应对孩子起着示范和指导作用。
3.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
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是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环节。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的外在表现,压力过大、过多会损害身体健康。早期家庭教育中,幼儿的心理压力也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首先需要家长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运动、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可以使幼儿情绪饱满、愉快。与此同时,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面对遭受挫折处在良情绪中的幼儿,家长可用转移注意的方法让幼儿忘掉不愉快,以减轻幼儿心理的压力,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4.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习惯是人生活中最大的引路人,幼儿期是个体性角色形成的关键期。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还应注重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对幼儿而言,良好习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基础知识,即需要幼儿掌握一定的基本的生活技能作基础,如会自己穿衣、吃饭,会收拾整理自己的物品,会独自入睡,知道危险并能躲避危险等。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家长应加强对幼儿的指导,指导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在儿童世界里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结语
总之,早期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健康紧密联系,利用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要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发挥早期家庭教育的作用,必须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状况、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合理减轻幼儿的心理压力、鼓励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积极探索早期家庭教育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
/2/2
论家庭教育与幼儿心理(二)
......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论家园合作是幼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下一篇
:
论幼儿园特色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Tags:
家庭教育
幼儿
心理
2022-12-22 09:01:21【
返回顶部
】
相关栏目
学前教育万方原创论文
学前教育开题报告
学前教育论文下载
学前教育维普原创论文
学前教育免费论文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