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5787
让生成性主题活动“动”起来 【摘 要】教师和幼儿在使用教材开展互动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的活动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随机性,它来自于幼儿的兴趣、经验、某一问题碰撞闪现的火花,也来自于某一材料让教师突发灵感……在探究整合课程如何生成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决策更具专业性,让生长树上的“果子”既有自然生成的活力,又蕴含教育智慧,我们试图探索一些规律,有生成价值的问题、根据教师判断的标准、生成活动的途径等。让生成性主题活动真正发挥其效应,使活动的全过程真正成为促进幼儿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生成性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 教育价值 当前幼儿园教师对这一问题依然迷惑,他们经常问:幼儿园的课程应该是预成的,还是随机生成的?预成课程和生成课程怎样结合,怎样生成课程?对于这些问题陈老在半个多世纪前就用自己在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践和理论作了回答。专家分析了幼稚园课程组织上两种相反的主张。“有一派学者主张预先排定的,非但一星期的课程排得很好,并且把一学期,一学年的功课排得很好,每小时都计划得很周到。”教师按预先计划的课程组织教学即可。“与前派相反的是绝对不作计划,废弃一切的组织,他们完全以临时的各种生活为主体。今天看到猫,就来教猫,明天看到鸡,就来教鸡,”对这种不作计划的课程组织法,在我园课程实验就已尝试过上述两种设计方式。在对课程实验的散漫期(无计划)的总结中指出,单纯依赖于儿童兴趣来组织的课程,教师往往穷于应付。“在寻常的幼稚园或小学里,教师都在未教以前预备材料,到时候拿出来教,而我们在散漫期的实验中因为没有固定的教材,所以教师预备教材的工作,增加了不知几多,几乎每天预猜儿童将产生什么兴趣,极力向各方面去找寻。但是儿童的兴趣是不容易猜的,有时候凑巧猜着,于是预备的材料可以应用。但是多数时候是猜不到的。所以教师时常感到不知怎样应付。”而且在无计划的教学中幼儿易滋生倔强,骄横的个性,注意难以持久并集中,幼儿的发展也是在平面上打转。因此我们认为单纯以幼儿的兴趣为转移的无计划的组织课程的方式是不可取的。课程实验的第二阶段即尝试用预先制定课程的方式组织教学,我们发现这种方式困难确实减少了许多,教师的预备时间也省了许多,应付儿童也容易了,但这样也存在许多陷阱,比如强制了儿童的兴趣,蔑视儿童的个性,临时发生的事情很难及时应对等。没有组织的既然不对,有了组织又走不通。实验的第三阶段就尝试把预先计划和随机生成结合起来,结果取得了成功。那么预成的计划和生成的计划怎样结合呢?陈老认为“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以决定本学期应该注重的目标。每星期有一个预定的课程表,拟定一星期教导的中心。但是此项课程预定表,并不是固定的,不能变换的,儿童或社会上发生临时的事情,教师就可以采为课程内容,可以把一切预先所定的暂时搁起,重新再作一番筹备的工作,倘若新发生的事情与预定的有些相像,那就要把他容纳进去”。可见单纯采用预成计划和生成计划都不可取。两种计划的结合关键在于预成计划留有余地和弹性,才能使生成计划有机会成为课程的一部分。另外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并根据教育目标,筛选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的兴趣。这对于保证生成课程的质量是很关键的,这正给我们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