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811
关于教师与儿童话语权的思考
[摘要]儿童的声音是一种需求,是一种建构自己的需要,它使儿童产生意义从而验证自己是活生生的存在。只有了解儿童的声音才能掌握他们的需要,声音代表一个人的权利,尤其是话语的权利。关注儿童的话语权,呼唤师生话语权的平等已悄然影响着当前的课程改革。
[关键词]教师 儿童 话语权 话语权平等
零五年的《幼儿教育》第一期上,有一篇题为《对儿童话语权的思考》的文章,作者华道金有这样一段话:“儿童拥有话语权是法律规定的,是任何人无权加以限制和剥夺的。而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能使活动‘正常’开展,阻止儿童说话,不让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剥夺儿童的话语权,这是对儿童教育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儿童权利公约》的不尊重。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成长,难道阻止儿童说话甚至剥夺儿童的话语权,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儿童就成长了,发展了?话语权是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教师应该自觉遵守《儿童权利公约》,还儿童以话语权。”读了这段话我的感触很深,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话语权的问题。事实表明,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存在着儿童话语权被剥夺的现象,值得一提的是,甚至在以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为目标的语言教育活动中也存在着儿童话语权被剥夺的问题,一些语言教育活动场面上看似热闹,但儿童并不活跃,儿童大都在教师限定的框框中进行简单的、机械的语言重复,儿童发自内心的、自主的表达声音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