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755
论家园合作共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摘 要]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健康成长,取得人生成功的奠基石。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单幼儿园的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鹤琴老先生就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两大方面,只有家庭与幼儿园的同步协作,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形成紧密的教育合力,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 幼儿 培养 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3—6岁的孩子各种行为尚未定型,加强对他们的品德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从来都是非常重视良好习惯的训练和培养的。幼儿园和家庭是培养幼儿文明行为的重要场所,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仅在幼儿园里培养是远远不够的,在家庭也应严格要求,这就需要家庭与幼儿园的合力,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其表现是在课程领域里实现多种经验的整合;在家庭和幼儿园的关系上追求家长与教师的伙伴关系,合作关系。要实现家园教育一体化,取得对幼儿的最佳教育效果,一方面幼儿园必需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了解幼儿园教学与游戏的目的、内容及方法,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吸引家长的关注和参与,使家长重视幼教;另一方面,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坚持不懈地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在幼儿园形成的行为习惯在家里得以巩固和发展,做到家园携手,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然而,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常常发现个别的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处处以为我为中心,不能与伙伴友好的相处等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呢? 一、教师和家长要有正确的教养态度 为了孩子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教师和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对孩子的爱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如果过度的溺爱,放纵孩子决不是真正的爱。现在绝大数孩子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家中缺乏能与之分享物质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家中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归他(她)一人所有,家长对孩子的爱,只知道奉献,不要求回报。这种单向的爱使孩子只知道享受。如:我们班曾经有个是单亲家庭的孩子叫贝贝,妈妈为了弥补女儿的情感损失,便在孩子的物质生活上“放宽了政策”。家长百般宠爱,过分娇惯。常常将她居于全家之上,使得贝贝养成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独霸恶习。她任性、放肆,稍不如意就哭闹不止。在中班,她学会了挑吃穿,发脾气和伤害他人。虚荣和缺乏爱心的她在短时间内失去了许多的好朋友。从此,她开始感受孤独和不愉快。这种孤独和不愉快又常常迁怒于她的母亲。家长为此感到极为苦恼。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家长无条件的容忍和溺爱会造成孩子好吃懒做、自私自利、蛮横胡闹等不良个性品质的形成。要让幼儿知道自己是家庭和幼儿园的一分子,那么在享受别人给予他(她)爱的同时,也需要有所付出。作为老师,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必须要注意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如:要求孩子在教师里轻声说话;自己也不能大声喧哗;要求孩子懂礼貌自己也应该带头使用礼貌用语等,老师要与家长要求一致,不断的在生活中强化培养。只有老师与家长大胆地放手,才能让幼儿在生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例如良好的进餐习惯、午睡习惯等,我们都要给孩子一段时间的适应,等幼儿情绪稳定后,再帮助其改掉一些不良习惯等等。 二、教师和家长要为幼儿创造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