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4117
在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符合社会行为规范且对社会交际或人际关系有积极作用的行为,它包括分享、同情、合作、帮助等内容。分析大班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亲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产生原因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社会生活的事实。本人以幼儿园实地观察记录的案例为第一手资料,分析大班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发展,探讨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教育契机和干预策略,为教师提供一些有启发性的教育思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良好发展。 【关键词】游戏;亲社会行为 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比较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掌握,而忽视了其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致使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偏低,普遍存在着自私、任性、缺少同情等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幼儿认知的特点,能唤起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因此,利用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及爱心,激发幼儿情感的同时还教幼儿学会表达对他人的爱。亲社会行为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说教就能形成的,它只能在幼儿自己参与的活动中,尤其是在游戏中、在交往活动中,不断实践、感受、体验,日益积累直接经验和情绪体验的。根据幼儿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我主要通过结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来引导和培养大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结构游戏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游戏材料或玩具进行构造活动的游戏。能培养幼儿热爱生活、认真细致、克服困难、坚持完成任务,以及团结协作等优良的社会品质。 课堂实录说明: 游戏源于幼儿生活,“回家的路线”是最具生活化且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因此选择“路”来作为建构主题。在建构活动时,老师及幼儿在探索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调整思路,再发现再解决的过程,即游戏的深化也是幼儿和老师新思路的开拓,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不断发展,而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尤为突出。 实例1、第一次建构 游戏实录:幼儿对于本次主题建构特别感兴趣,在明确建构方向后,便纷纷投入活动中,个个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胶粒急于建构,于是场上便出现了争抢的现象,炮筒胶粒、雪花片等材料成为了孩子们争抢的对象。并且在活动中我们还发现两种状况:1)有些区域的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发现自己材料欠缺,无法继续建构,于是他便跨区域,将别人搭建好的成品拆下,将搭建材料投放到自己区域中。2)其中一个区域的小队长(张丁毅),他召集小伙伴进行搭建前的交流,商讨搭建准备工作,需要哪些材料,然后请本组组员将需要的材料放到自己区域再进行建构。 分析评价:幼儿在活动中争抢玩具的现象是我们所预料到的,然而出现跨区域拆借其他区域幼儿的成品,并且个别幼儿在发现别人在拆借成品,居然没有上前阻止,反而效仿,这一现象是我们始料不及的,于是我们便及时的参与活动中,帮助幼儿解决这一问题,并引导幼儿去学习去了解张丁毅那组在自己的实践及学习当中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于是在自我评价时,幼儿便就自己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自我评价及反思。 然而幼儿的想法必竟是单一的,张丁毅一组小朋友想到了先准备材料再进行搭建,可其他组幼儿也需要相应的材料又如何调整呢?在与幼儿的分析交流后,孩子们提出:“那我们的分享和交流不能只在自己的小组进行,可以和其他各组的小伙伴商量好材料分配后,再进行搭建。这样就不会出现有小朋友把别人搭好的东西给破坏了,而且我们还可以用不同的材料搭建出相同的东西出来呢。” 通过第一次建构,我们和孩子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时刻影响着周围的伙伴,也影响到活动的顺利开展。 启示:只有随着幼儿自我评价的完善,当幼儿本身对自己的行动意义有了一定的理解并养成了一定的习惯后,才能对亲社会行为成为自觉、主动的体验。知识的储备很重要,经验及习惯的养成是不可缺少的。 实例二:第二次建构 游戏实录:本次是孩子们的第二次建构,有了上次经验的储备,孩子们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分组协商,并且有了一定的建构思路,孩子们都在紧张有序的参与建构,我们参与其中认真观察幼儿搭建情况,这时,突然听到一阵哭叫声:“老师,王董打我,还把我们建好的东西弄坏了。”只见大宝手拿搭建材料哭喊着,跑了过来。打人的幼儿王董则在原位,挥动着积木,不以为然的立着。于是我便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大宝在搭建过程中,批评王董搭建的建筑物不好看,不能和本组其他孩子搭建的建筑物相匹配,要王董把建筑物拆了。王董很生气,不仅打了大宝还把其他幼儿搭建好的建筑物一并推倒…… 分析评价:在第二次建构中,出现王董打人的事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数次发现该幼儿有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我们知道幼儿的这种行为不利于形成人际间的良好关系,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在长期的观察中发现该幼儿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是因为幼儿的自尊心不能满足,他想用奇异的方式获得成人和同龄群体的关注和尊重,希望给别人留下深刻、特别的印象。因此,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更好地满足幼儿的自尊需要,帮助幼儿形成某种自我认同,如认为自己具有爱心、助人,慷慨等特质或者自认为是一个利他主义者,那么其亲社会倾向就更强。因为一个人一旦形成利他自我形象后,便努力保持这种自我形象,并且使自己的行为与之保持一致。 启示:这是一篇个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幼儿和不同的行为表现,这一阶段正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自尊”在幼儿心理悄然滋长。“自尊”幼儿内心积极的自我情感体验,有利于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