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论文的一部分,钻石会员可获取全部内容。 查看如何成为钻石会员
全文字数:3046
浅谈美术活动中的教师评价行为 评价,是教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教育教学具有监控、反馈和调节的功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要求:“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评价改革作为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美术活动的评价也不例外。但从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来看,美术活动的评价获得了教师们的广泛认同,并成为自觉实施频次最高的行为。因此,剖析教师美术活动的中的评价行为,对于将发展性评价的理念转变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实现美术教育对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价值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一、美术活动中教师评价行为现状分析 (一)实施评价的目的出现偏差 每次美术活动后,教师都要进行讲评,评价已被教师们认为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教师实施评价的目的却出现了偏差: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活动形式的完整,不顾幼儿绘画速度不一的现实;有的教师则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致使评价的最终目的——促进幼儿、教师、课程与教学不断发展落空了。 (二)评价标准划一,忽视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教师对幼儿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是成人化的,如画面是否干净、比例是否恰当、涂色是否均匀、是否与实物或教师的范画一致等,过于强调共性和一般性,而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和个性的发展”。表扬的总是少数孩子,有的孩子经常受到的是否定性评价,导致部分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产生“我不行”的想法,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对人一生发展至关重要的自尊心、自信心也无法正常建立。 (三)评价内容片面,发展性功能未能全面实现 评价内容的片面首先表现在对幼儿的评价中,目前的评价多以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为主,如构图、色彩、比例等,但对于幼儿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却不予重视;其次还表现在侧重幼儿“学”的行为和效果,而忽略教师自身“教”的艺术和实践内容。对幼儿的要求多,而却反对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和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从而使得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未能全面实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技能无法得到迅速的提升。 (四)评价方法单一,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发展状况 许多教师在评价幼儿作品时,采用的是现场即时评价,即通常所说的相对评价法。突出表现教师往往依据幼儿之间的横向比较给出评语,重眼前的作品表现,缺乏对要素的细致分析,忽视个体幼儿内心的真实感受和绘画能力的前后差异,导致评价的真实性和人文性大大降低。这不仅无法达到必要的深度和广度,更无法帮助幼儿正确地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 (五)评价主体缺失,被评价者处于消极的被动地位 一直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评价的主体(改为“的评价主体”)是教师,而幼儿则是被评价者,评价的客体处于被动地位。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和合作者的家长,也长期被置于评价主体之外。幼儿、教师、管理者、教育专家、家长等多主体共同积极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仍停留在理念层面。教师常常以自己的意见为主,独自决定作品的好坏与优劣。往往是教师扮演“裁判者”,唱独角戏。 二、改进教师美术评价行为策略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美术活动评价观 1、以评促发展的发展观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完善。评价作为教育过程的一个环节,其目的应与教育目标一致。通过评价,不仅要达到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发幼儿的潜能和特长,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快乐全面地成长。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改进教学,获得自我成长,体验职业生涯的快乐。 2、科学的幼儿美术教育价值观 幼儿美术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促进幼儿认知、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的有效发展。这与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传授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初步的表现力的基本目标并不矛盾。两者好比渡船与过河的关系:到达河的对岸是最终目的,而船是过河的工具,是为过河服务的。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应把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判断指标。 (二)把握幼儿美术活动的年龄特点 1、美术活动是幼儿表达自我的“百种语言”之一。 人自降生到这个世界,就具有了社会的属性,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的需要。幼儿虽然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与人沟通,表达自我,但他们有自己的“百种语言”。 心理学家发现: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以认识事物、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想象和创造自己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它更是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 2、美术活动是幼儿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的重要过程。 追求快乐和获得自我满足是人的本能,也是人追求一切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童年期也是游戏期,获得快乐和自我满足是幼儿游戏的直接目的。幼儿从事美术活动没有任何功利性,仅因为“创作”的过程或形象、色彩的变化结果能让他们感受到情感的满足和情绪的宣泄,由此带来身心的愉悦和成功的自信。